找到相关内容76篇,用时108毫秒. ·把佛教导航设为主页
  • 大乘佛教的兴起和主要教派

    人的心识,有八种,除眼、耳、鼻、舌、身、意“之外,还有第七“末那、第八“阿赖耶识。认为末那是沟通前和第八识阿赖耶识的,为意识所依,将阿赖耶识执为“自我,能够分辨是非善恶。最重要的是阿赖耶识,被认为是生命的主宰,相当于灵魂。此所藏的“种子(实指种种精神功能)为一切物质的和精神的现象的本源,修行的目的是舍弃原有的情欲烦恼的种子,达到觉悟解脱。  唯识学派学者陈那是世亲的弟子...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8124555033.html
  • 一切唯心,万法唯识

    直接后果按照佛法来说就是“业,业有身、语、意三种。 5、识蕴—— 识蕴就是我们认识作用的主体,也就是所谓心识。小乘佛教时代,只涉及了“——眼、耳、鼻、舌、身、意种,大乘佛教讲了八,... 按照佛经上说的,我们的身心,是由五蕴组合而成的,这五蕴即是“色、受、想、行、五类东西。蕴就是聚积的意思,可以说世界上所有的物质现象以及人的心识活动,最后都可以归纳成这五个大类,而由五蕴...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224159876.html
  • 佛教与宫体诗

    统治者出于治乱的需要,对之多有倚仗,如梁武帝曾做《净业赋》以佛教的观点猛烈批判、否定现实享受,其中指出人们以眼、耳、鼻、舌、身、意“追逐色、声、香、味、触、法“为非,并把它们上升到“殃国祸家的高度来加以否定,另外如《广弘明集》所载简文帝《六根仟文》、沈约《仟悔文》及梁君臣同作之《八关斋夜赋四城门更作四首》,就集中体现了他们以佛教的观点对现实的声色生活作出的反省与思考[26]。足可见其...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01561433.html
  • 阿赖耶识——小宇宙第八感

    ,潜藏着由一到七的行为所积存的一切结果,并逐渐成为产生七等的根源。   佛法还说,一,会与死同时消灭,但“末那,“阿赖耶识决不会消灭,从无限的过去一直延至未来的永远。这大概也可以...为识宗,也成为“法相宗”。是中国的佛教宗派之一,缘于古印度大成佛教的瑜珈宗。应主张“万物为而的名。它是从其表层部分向深层的五、七、八的方向深入扩展。它是一边把握识别事物的心的作用,...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16594461947.html
  • 佛教认识论

    是生长的意思,生长即指识的生长。十二处是认识能力的十二个根据,由所依的六根和所缘的境而分别相应地产生“,此即眼、耳、鼻、舌、身、意。以上六根、境、合称“十八界。佛教认为,十八界...机能(根)、客观的对象(境)和主观的认识()。在这里,六根六是内在因素,境是外在因素,内在的即主观的,外在的即客观的。但从根本上说,佛教讲“缘起性空,无论人类个体或外界的其他事物都是空无自性的,...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0525469837.html
  • 什么是八正道?什么是十二因缘?

    我们今世所受的善恶诸业的果报,所以“行就是业报,使我们投胎轮回生死。现在果:、名色、入、触、受是现在苦果。 ⑶、:众生前生死时,名色(精神与物质)的活动散灭,而转成另一系列的精神活动。好像前世是人,死后转生为乌龟,那做人的精神活动就灭,转变成为乌龟的精神活动。因惑业导致,此“重新入胎。此“与前(眼、耳、鼻、舌、身、意)不同,在此处特别指入胎的“。在南传佛教只说为“,但大...

    佚名

    |论坛精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23090376463.html
  • 佛说苦集圣谛和苦灭圣谛

    缘受生爱……如是乃至纯大苦聚生是名色集,受,想,行,识集。   佛陀认为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与色,声,香,味,触,法等尘相互作用,产生色,受,想,行,五阴。五阴无常:无常因,无常...生命到有生命信息,后一个是生命活动所产生的经验和知识。 所以,“缘行识所说的“也不是 眼,耳,鼻,舌,身,意的所谓“识身,还没有到那个阶段。到了“名色与“入处产生的阶段才有“识身。...

    洪汝诠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5/08362879606.html
  • 佛教的宇宙结构论及需要正确领悟的几个概念

    类为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界,为种认识或感知的功能,属心理、精神要素,称为“。六根、尘、识相结合,构成十八界,与十二处说一样,也是从认识论的角度着眼观察世界,说明...五阴、“五众、“五聚,意思为积聚、品类,五蕴即“色、受、想、行、五类东西的积聚。五种东西积聚在一起必然有荫蔽、遮盖的作用,能荫蔽本性光明,使人心阴暗不明。  色蕴之“色大略相当于现代人所...

    不详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6491546449.html
  • “本来无一物与“时时勤拂拭

    神秀大师把贪嗔痴“三毒视为无明之心的种种烦恼邪恶的根本。把依于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而生起的“称之为“贪著万境能成恶业,损真如体的“,认为一切众生由此“三毒,净“六根,以除一切诸苦,...是假心,真心就是我们的自性,清净圆觉之心,而假心就是妄心、分别心、执著心。如要明心见性,就要从认识本心上下功夫。《六祖坛经》云:“不本心修法无益,如果我们修不到明心见性的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

    义休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121549634.html
  • 生命本能与四念处

    机体对刺激产生意识之前,如佛教十二缘起讲无明→行→,先是无明缘行,行缘识,然后才是“识缘名色,名色缘识,其后再经名色与识缘合而生的“六根、“触对“,才有“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 ...也没有康德那种原始不变的超越统觉(transcendental apperception)的意思,就像佛教不承认有“我,而只讲五蕴一样,佛教把五蕴说成色、受、想、行、,后四蕴概括人类心理结构的四个...

    张大卿

    |佛学论文|因明|五明|

    http://www.fjdh.cn/wumin/2009/04/07373752964.html